查看原文
其他

Nazastudio 那宅事务所丨House K

Nazastudio FRAME 构架 2022-09-26

# Frame 来自厦门的报道


本案项目是 Nazastudio 那宅事务所打造完成的 House K。村居项目的宅基地位于厦门岛外城郊,从日照分析入手,在周边场域中保持得体的合群,以一道围墙隔开庭院内外,厘清私属与公共空间,也带给乡村一道风景线。



#01

村居的潜力


村居的可能性,根本来自土地。在项目实践中,有两类房子可以算是真正意义上的“私宅”,一是老宅继承,二是村居自建。有土地允许支配,才使得栖居有所依托,诗意可以落地。更为重要的是,人们对理想生活的觉知,慢慢酝酿成了一种改变的潜力。

House K 的出发点不是乡建,是面对真诚托付的务实回应,从本质上说是一次定制。借此机会提出一种可能,实现一则样本,更是对于村居生活潜藏的期待。或者说,设计师希望它可以有所触动,但无意成为样板。


▲House K 建成短片  ©许晓东摄影工作室+那宅事务所

▲项目鸟瞰  ©郭少鹏、许垚谦



#02

理性的阳光


项目的宅基地位于厦门岛外城郊,村庄沿街大多被小型工厂占据,同大多数本地村庄一样,房屋密集,有些杂乱,没有太多可以直接引发想象的起点。同时,建造需要严格遵照政策法规,在面积(10×12米)、轮廓(要求规整)、高度(低于14米)、风貌(必须坡顶)等一系列具体要求下,逐层接受验收。 

▲俯瞰建成后的场地  ©郭少鹏、许垚谦

▲原始场地  ©那宅事务所

▲模型  ©那宅事务所


设计师居住的几个基本要素,寻找设计的立足点,其中最要紧的无疑是阳光。场地唯一开敞的方向朝西,临着马路,周围邻居的房屋都已存在,并且肯定高于新建,幸运的是,南向还留有一处小豁口。从日照分析入手,在上午两个小时的宝贵阳光下,安放卧室;下午太阳绕至西侧,相应布置起居室;通过屋顶的不等坡处理,争取出了半层书房和一个屋顶花园。

为了对位阳光,房子整体向用地东侧偏移,于是西边腾出了一个庭院,可缓冲西晒和噪音。院子里再种上一棵能遮阳挡雨的大树,景观也有了重心。顺藤摸瓜,一切都显得顺理成章。


▲冬至全天日照模拟  ©那宅事务所

▲村庄整体环境轴测示意图  ©那宅事务所

▲模型  ©那宅事务所



#03

合群的得体


在布局逐渐清晰的同时,外观也很快被提起。既然条件限定多多,设计也就少了纠结,对外保持低调,向内寻求变化与节奏,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出于直觉的选择。

基础施工时,村里的一位老人过来闲聊,他问:“搞个地基干嘛这么麻烦?村里没人这么盖房子。”设计师答:“这样牢固一点,地震来了也不怕。”老人又笑说:“如果地震来了,其他房子都没了,只剩一家孤零零地留下来,又还有什么意思?”不得不说,这种逻辑根植于密切的群居,费孝通在《乡土中国》里提到的差序格局,依然深入人心。

▲入口与定制木门  ©许晓东

▲建筑外观与雨水链细节  ©许晓东


合群作为设计的基调,促使设计师放弃了对形体多余的操作,而专注于内外的连贯、构造的合理,以及建造质量本身。开明的主人接受了这样的主张,建筑形式成为由内向外开窗,自然而然的结果。


▲同相邻建筑的关系  ©许晓东


最终,只有线条成为中心语言,灰泥涂料、长虹玻璃、窗台石板、开槽大理石墙裙,通过水平向统一在一起,与直立锁边金属屋面、花园松木围墙的垂直线条,形成一种干练的对比。在村庄整体语境下,透过有节制的精细,也找到了可辨识的得体。 


▲建筑外观与液压通风窗细节  ©许晓东

▲建筑与花园外墙材料(左)外墙灰泥涂料细部(右)©许晓东



#04
内外的转圜


庭院内外,只有一道围墙相隔,感受却应有相当的反差,设计师希望这种对比从触觉开始。定制的花园门柚木拉手是水滴形的,看不见的内侧却被打磨的更平,呼应着手指的抓握,就像帕拉斯玛提到过的“与房子的一次握手”。门后用一道高度1.5米的木墙,形成了一处可见而不可直入的迂回,从客厅以坐姿高度回望向入口时,它又变成屏风,隔绝马路上的喧嚣打扰。

▲建筑与木墙  ©许晓东

▲从花园入口看向玄关  ©许晓东

▲大门定制柚木拉手细节  ©许晓东

▲从一楼花园看向共用客厅  ©许晓东

▲入口夜景及灯光细节  ©许晓东


庭院内只使用了一种材料,天然洞石把铺地、洗手台和水池这些“硬”的部分统合起来。设计师只明确了三棵大乔木的定位,其余柔软松散的花草细石,任由女主人自主打理,这是一个真正属于她自己的花园,随四季更替,枯荣变化。一处庭院,是由内向外的自然延伸,是私属与公共的空间过渡,也是香橙树和红枫探出院墙时,带给全村的一隅生机。 


▲花园洞石洗手台细节  ©许晓东

▲水池  ©许晓东

▲花园绿植  ©许晓东

▲花园围墙与香橙树  ©许晓东



#05

上下的着力

 
建筑共四层半,一层全家共用,楼上兄弟侄儿各居一层,于是楼梯成为日常使用频率很高的部分。设计师希望每天的上上下下,不仅仅是经过,也有与之相配的设计密度和空间质量。对触觉的重视,从大门拉手处一直延续进来,连贯的踏步扶手使用了“握”的形状,而在客厅上方的走廊处,则换成了12公分宽的扁扶手,用来回应“靠”的动作。

▲二楼过道扶手细节  ©许晓东

▲二楼楼梯间与玄关上空  ©许晓东

▲楼梯扶手细节  ©许晓东

▲从二楼楼梯间看向窗外  ©许晓东


设计师在楼梯的进入处设计了一扇移门,第一级踏步也通过弧线处理,暗示了所通向区域的属性区别。起点处的门上取一圆洞采光,楼梯终点处也以一个半圆形的天窗照亮,是功能的需要,也是首尾衔接的形式呼应。诸如此类的细节,在转角、采光、梯段处皆有着力,关乎身体与行为,也有意营造平常中的一些不平常。


▲一楼楼梯间入口  ©许晓东

▲楼梯间入口  ©许晓东

▲楼梯间入口天窗与采光窗  ©许晓东

▲五楼书房楼梯  ©许晓东



#06

 日常的自在


生活的舒适度是建立在无数的功能细节之上的,但要获得身心自在,还需要考虑更多。针对逼仄的周围现状,我们希望有意识地制造某种距离感,由此产生放松。

通过将外窗上下分段,采光、通风与视线被合三为一地考量,下部以固定长虹玻璃屏蔽干扰,上部用开启扇结合风琴帘控制光线,配合不同的情境,就有了灵活使用的余地。西面朝向田野和远山,窗户就以整面的水平玻璃大方取景,不知不觉空间体验里就有了收放。

▲四楼起居室  ©许晓东

▲餐台及天窗  ©许晓东

▲从起居室看向窗外  ©许晓东

▲四楼卧室及窗户细节  ©许晓东


距离感的制造也应用在内部洞口的处理上,二楼的起居室洞口用一道木板隔断,可开可闭,打开时直面花园的大树,同时视线可以穿越右侧过道的洞口,再经过楼梯间的门洞,以玄关上方洞口摄入的光线作为终点,层层叠叠,有限的距离被拉的更深,这是建筑师埋下的一点小心思。


▲一楼客厅看向二楼起居室  ©许晓东

▲共用客厅上空  ©许晓东

▲从二楼过道看向起居室  ©许晓东

▲二楼起居室看向玄关上空  ©许晓东

▲二楼楼梯间看向客厅上空  ©许晓东

▲ 二楼起居室  ©许晓东


自在的感觉在五楼的书房得到了最多的共鸣,原本主人担心的高度,实际体验却获得了最妥帖的身体尺度。坡屋顶的最低处容易碰头,设计上就算好距离,设计矮榻引导坐卧,榻边挨着通长水平窗,坐下后的视线降低,书房与窗外的花园和远山融为一体,这里几乎成了所有到访过的人最喜欢的空间。 


▲五楼书房  ©许晓东

▲窗边矮榻  ©许晓东

▲书房及家具细节  ©许晓东

▲屋顶花园与金属屋面  ©许晓东


 

#07

结语


House K自2020年10月破土,2022年春节前夕入住,施工用时14个月,与方案阶段的VR对照,建成现场基本做到了实景还原。效率和细节的背后是参与者无间的合作和不计较的用心,K先生一家全然的信任,给了建筑师掌控几乎所有细节的工作空间,也让一种可能性真正变为现实。 

▲项目鸟瞰  ©郭少鹏、许垚谦

▲House K VR 短片  ©那宅事务所


回想起临乔迁的一个下午,天气很好,屋里还忙着收拾开荒,村里的老人已开始陆续聚在花园里,晒晒太阳,喝茶打牌,有在家一般的自如。我在一旁观想,两年多前“还一隅生机”的许诺,是不是也算慢慢有了一个交代?


▲施工过程,感谢为此付出的每一个人  ©那宅事务所



项目图纸


▲总平面图  ©那宅事务所

▲一层平面图  ©那宅事务所

▲二层平面图  ©那宅事务所

▲三层平面图  ©那宅事务所

▲四层平面图  ©那宅事务所

▲五层平面图  ©那宅事务所

▲剖透视示意图  ©那宅事务所

▲构造详图  ©那宅事务所

▲家具软装配搭  物品资料由齐物、Stream提供


项目信息
设计团队: 郑磊 许志钦 郝家辉
委托方:K先生一家
技术深化:陈子奇(建筑) 王蓉 王敏(室内)
结构顾问:陈旭东 白若冰 游维锋(钢结构)
机电顾问:黄喆 李佳星 沈东芝
照明顾问:那宅事务所 光禾照明
实木定制:陈志立
金属定制:康辉
花园植栽:许艺红 杨雪
建筑施工:灌口村庄施工队
室内 / 景观施工:三角尺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
摄影:许晓东摄影工作室
短片:许晓东摄影工作室+那宅事务所
航拍:郭少鹏,许垚谦

编辑 | Daisy
校对 | Miki


- 往期项目 -


对话万社设计

泛式建筑|Doozy Access 艺术空间春山秋水|北京青雲 & 上海晴空

北京拾院




👇点击原文链接,订阅《FRAME》杂志     

来个三连吧~!👇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